
俄军猛攻扎波罗热 乌军面临崩盘危局 战术迷局再现!11月的俄乌战场再次上演了一场战术迷局。当外界将焦点放在俄军围困红军城的战事上时,俄军突然改变方向,在扎波罗热地区发起了全面进攻,一举切断了乌军的关键补给线,展现了其“一箭双雕”的战略意图。根据报道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赶赴扎波罗热前线,试图稳定军心,但俄军攻势猛烈、战术精巧,乌军防线依然陷入被动。这场战役不仅展现了俄军对战场节奏的精准掌控,还揭示了俄乌冲突中的战术创新和资源博弈双重逻辑。

红军城位于顿巴斯地区,是俄乌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。此前,俄军以十万兵力围困红军城,外界普遍认为俄军将进行大规模强攻。然而,俄军选择了“围点打援”的战术,在城外设下口袋阵,吸引乌军主力前来增援,同时通过突击小队渗透城内清除守军,避免使用大部队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。这一战术减少了俄军的伤亡,还将乌军精锐部队困在红军城内,为后续在扎波罗热方向的突破铺平道路。

乌军并非没有察觉到俄军的意图,在红军城方向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,试图通过坚固的防线消耗俄军战力。但俄军的“围点”是为了“打援”做准备。当乌军将注意力集中在红军城时,扎波罗热方向的防线变得薄弱。俄军巧妙抓住时机,在红军城战斗接近尾声时迅速调动兵力,转向扎波罗热发起总攻。这种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的战术让乌军陷入了两难境地:如果从红军城抽调兵力支援扎波罗热,红军城的防线可能崩溃;如果不增援,扎波罗热的防线就有被彻底突破的风险。

俄军在扎波罗热的进攻可以说是战术与战略的完美结合。11月13日,俄军集结了9个作战旅(包括1个坦克旅、3个摩步旅和1个空降师),在41公里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。其目标不仅是夺取扎波罗热城,还要切断顿巴斯与扎波罗热之间的联系,形成一个覆盖乌东地区的巨大包围圈。关键节点是胡利亚伊波列通往红军城的公路,这条通道负责运输顿巴斯地区70%的弹药和物资。如果路线被切断,乌军在乌东的控制区将陷入孤立,无法互相支援。俄军利用雨雾天气降低乌军无人机监控效果,俄空天军对乌军阵地进行了远程轰炸,升级后的航空炸弹可以在乌军炮兵射程之外投放,为俄军的重炮进攻扫清障碍。最终,俄军第5坦克旅突破丹尼利夫卡村,成功切断了红军城至胡利亚伊波列的交通线,完成了对扎波罗热地区的初步封锁。
乌军防线迅速崩溃。负责扎波罗热防务的乌军第20集团军在此前的弗勒达战役和捷尔任斯克战役中已元气大伤,士气低落。面对俄军的多路合围,乌军防线迅速动摇,扎波罗热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尽管泽连斯基紧急赶到前线鼓舞士气,但军事实力的差距,尤其是在装甲部队和空中支援上的劣势,使乌军难以扭转战局。
此次俄军的战役成功不仅仅在于“声东击西”的战术,更在于其背后的“资源博弈”战略。美国智库分析认为,俄军早在几个月前就通过侦察兵、无人机和军事卫星持续监视胡利亚伊波列方向,积累了大量情报,为此次总攻做了充分准备。这种长期筹备、精准打击的战术与乌军被动应对、仓促调兵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。乌军的困境暴露了其在资源有限方面的弱点。虽然红军城依靠精锐部队和坚固防线能够坚持,但扎波罗热方向由于兵力分散、士气低落,迅速崩溃。更为致命的是,乌军缺乏足够的远程火力来有效压制俄军的空天军和重炮集团,这使得俄军能够从容部署兵力,实施合围战术。
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